更新时间:2024-08-07点击:1796
作者:杨晨光
摘 要: 为深入探究乡村振兴与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关系,优化现有的乡村产业模式,实践团队以新媒体为切入点,调查研究了山东菏泽穆李村曹州李派面塑的传承推广情况与穆李当地产业状况。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实地考察与整理深化,总结出现如今穆李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发展特点,并加以推广,从而形成一种能够更加普遍适用的非遗与乡村振兴互利共生模式。
关键词: 新媒体;非遗传承;乡村振兴;曹州面塑
随着当今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需求的多样化,人们对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逐渐衰退,其传承和发展面临严重危机,亟待保护,许多乡村非遗技艺面临着传承困境。本研究以山东省菏泽市曹州面塑为例,发现其起源于穆李村,当地乡村振兴脚步较快,对曹州面塑的传承也有政策支持,这说明其手艺并非难以为继,而是缺少被人们所知的机会。新媒体技术能够更好地通过影像、文字等媒介使人们足不出户地见识到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从而感受到曹州面塑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若能有机会能够把“曹州面塑”与穆李村绑定起来,形成当地特色文化,与其他产业协同发展,互利共生,从而探究非遗传承与当地乡村振兴互利共生的一条道路。
本研究的基本内容为新媒体视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当地乡村振兴互利共生发展模式探究。通过实地调研穆李村曹州李派面塑非遗传承的现状,以及面塑产业在菏泽市穆李村集群效应的发展现状,尝试利用互联网传媒的方式推广面塑技艺,与当地现有产业现状结合,最终能够总结出在新媒体视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当地乡村振兴互利共生的发展模式,助力乡风文明、产业兴旺。
一、当前穆李村非遗传承与产业生态分析
(一)面塑产业
1.曹州面塑的起源
菏泽古称曹州,曹州面塑最早发源于马岭岗镇穆李村。生活在这片黄河沿岸的土地上的百姓,由于特殊地理位置带来的泛滥河水灾害,最初捏制“花供”来祭鬼神,拜天地以求天地神灵保佑。从更加经济的方面考虑,使用用面粉和成面团捏成猪牛羊代替猎物。
“天下面塑出穆李”,菏泽面塑艺人走南闯北,影响全国。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菏泽面人就走遍东南亚。曹州面人具有造型简练生动、形象逼真传神、比例夸张适当、色彩艳丽单纯的特点,具有浓厚的民间风味。在继承老一辈传统面塑的同时不断发展与创新。
面塑有在百姓之间道道相传,深受普通百姓和小孩子的喜爱。为了粘固性与保存时间,常用粘合性较强的糯米按合适比例,加入染料,捏制儿童玩具如关公像、孙悟空等趣味性较高的人物形象。面塑艺人把捏面塑当成一项副业,在节假日期间进行售卖以获取部分收入。
2.面塑发展状况
发展优势
过去的原料是用糯米、白面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易裂易干易蚀,保存时间短。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以及市场的逐渐扩大,在原料中加入防腐、防干剂,使面塑的保存时间更长,色泽更加鲜亮,甚至可以保存50年。艺人们又创造了密封盒装人物、水果等面塑艺术品,工艺更加精细、使穆李面塑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穆李村在时代的号召下,响应生态旅游新村建设,在政府投资下建设起来穆李面塑一条街,街边是万亩采摘园,形成了独特的旅游生态景观。并在穆李村建设面塑馆,多种销售渠道进行外销,不仅让游客对面塑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将穆李的食品推送海外。
发展不足
①传承的不容乐观。
对面塑从业者的200份问卷调查,有效回收200份。
从数据可以看出,27.5%的从业者从业年限为1-5年,42.5%的从业者从业年限为5-10年,占大多数,而真正从事10年以上乃至终生从业为25%,占比较少。
对菏泽普通群众发放200份问卷,有效回收200份。
②销售方式的缺陷。
在街头串访过程中,了解到目前艺人们主要是自己寻找门路进行销售。“穆李除了采摘园果蔬成熟季节游客较多,其余时间只有穆李本地人,很少看到游客,更别提卖面塑”一位从业8年的面塑手艺人这样说。随着城市治理现代化,在街头摆放小摊售卖面人基本行不通,而在公园、小区售卖对象大多为孩童,每天的售卖量有限。尽管电子商务迅猛发展,但由于面塑的保存以及大多数手艺人制作的面塑略显简陋不能成为高端艺术品,成本太高或者没有网络渠道营销成为难题。
③产业链的缺失。
大多数手艺人只把捏制面人当做为谋生的副业,所以面人精炼度不高、创新性缺失成为面塑质量参差不齐的诱因。手艺人没有形成规模化的创造、制造、产品推广、营销售卖。
(二)生态特色旅游业
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穆李村从2007年开始发展生态特色旅游业,并逐渐使旅游业成为经济创收的主导产业。近年来,穆李村把苹果生产改造为采摘园,把养鱼塘建设为垂钓园,把蔬菜生产基地提升为农业科普知识示范园,把有条件的农家院改造成游客接待处,把具有面塑技术的农民集中起来为游客表演面塑技艺。[1]优质的旅游服务吸引了周边和国内外游客,穆李村也被评为“山东省旅游特色村”“山东省民俗旅游特色村”等[2],成为菏泽市牡丹区展现特色文化旅游的一张亮丽的名片。
(三)产业整体情况与联系
1.面塑传承发展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可以为旅游经营者带来收入,而且给社会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带动一些列相关产业发展。
金秋十月是穆李村最热闹的时间,行人游客络绎不绝。人们来到穆李采摘园采摘苹果、柿子等,在休闲基地进行钓鱼,在蔬菜大棚采摘新鲜的蔬菜,生态园里享受自然风光与采摘的乐趣。街上可见路边小贩捏制面人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面塑博物馆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游客们学习传统文化与技艺传承。
生态旅游的开发成为弘扬和传播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培养和扩大面塑的受众群体,有机结合乡村旅游和多元文化,使面塑的文化与非遗技艺所内涵的文化价值与旅游价值相得益彰。
2.旅游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面塑所具有的旅游价值可以为菏泽区有旅游资源开发奠定基础。通过穆李面塑生态旅游开发,旅游产品的销售,增加从业者收入。此外带动其他旅游业从而安排更多的劳动者就业,促进菏泽的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二、新媒体手段应用现状与发展空间分析
(一)应用现状
1.乡村非遗传承人大部分拥有个人新媒体平台账号。
据前期调研结果与访谈结果可知,几乎全部曹州李派面塑传承人拥有一个及以上的新媒体平台账号,也包括各大媒体对于非遗传承人的报道的发布平台,包括并不限于抖音、快手、火山小视频、哔哩哔哩、今日头条、乐乎等。
2.该地非遗传承人的短视频内容质量不高,更新时间不稳定,关注度不够。
除各大官方媒体新媒体形式的有关报道外,各短视频平台的账号性质都属于个人,部分账号的作品内容包括个人生活与非遗展示,没有明确主题,创作内容质量不高。有关面塑制作的创作内容以展示面塑制作过程的照片为主,少数以视频的形式展示面塑成品,内容创作难以锚定受众群体,缺少吸引力。目前已知的几位面塑传承人的个人新媒体账号中,粉丝数最高超过1000,短视频点赞数每条不超过100,传播效果微乎其微。
(二)发展空间分析
1.发展可行性
(1)面塑技艺的内容较为适合以新媒体形式传播
通过与传承人李双虎的访谈可知,菏泽地区当前的面塑作品多用于收藏、参展,只有大约30%用于对外出售,其出售方式全部为线下售出,如在酒店、景区等地点通过摊位进行售卖。之所以面塑手工艺人们都选择线下的方式进行售卖,是因为这样的过程更加倾向于向人们展示亲手制作面塑的过程,而非直接展示成品。而自2019年底新冠疫情爆发之后,线下出行屡受限制,对面塑的推广传承也有一部分消极影响。对于面塑制作重过程超过成品的展示特点,新媒体技术能够更好地通过影像、文字等媒介使人们足不出户地见识到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从而感受到曹州面塑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2)当前人们对于非遗传承关注度持续走高,平台可提供帮助。
据有关研究可知,当前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可度高,相关新媒体平台如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都有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高人气账号。截止2019年底,在137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1257项曾在抖音等平台制作视频,涵盖率达93%;989项在快手上制作视频,比例达72%。通过我们发放的调查问卷回收结果可知,有137人,88.39%的回答者表示有关非遗的新媒体创作使他们更加了解非遗技艺的内容,大开眼界;有91人,58.71%的回答者表示能够对有关技艺产生好奇,希望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有80人,51.61%的回答者对当地技艺产生兴趣,并有想去当地看看的想法。因此有关非遗传承的新媒体创作能够在吸引观者兴趣上起到较大作用。
抖音于2019年进行了“非遗合伙人计划”,选出一批非遗创作者,将他们的故事制作成系列短片,如抖音首支竖屏非遗纪录短片《走丢的神仙们》,讲述了手工银匠潘仕学搜集失传的“八仙过海”银饰的故事,回顾了自2019年4月抖音平台开展扶贫项目“山里DOU是好风光”,通过对新媒体使用、内容创作和运营方面进行培训,帮助当地人通过抖音获得收入。快手也发布了“非遗带头人计划”,借助快手的科技力量和平台优势赋能更多非遗传承者,在文旅部非遗司的支持下着重打造“快手非遗加速器”,同时在重点地区建立非遗传承工作站,通过互助社区给非遗带头人提供非遗就要机会,助力非遗活化和传承,全方面开发与挖掘非遗的文化与市场价值。
(3)穆李村当地产业发展可带动人们对曹州面塑的关注度
穆李村当前着力发展生态旅游,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穆李村以曹州面塑文化艺术为基础,引导村民大力发展特色采摘旅游——以苹果为主,梨、桃、冬枣等采摘为辅的特色旅游。目前,穆李村已相继被评为全国文明村、旅游模范村、巾帼示范村、山东最美乡村。加上特色面塑产业,每逢节假日前往穆李游玩的人络绎不绝。前来进行农家乐采摘的人流量也可吸引人们关注曹州面塑这项非遗项目。
2.制约因素
(1)穆李地区非遗传承者年龄限制因素较大,对新媒体技术手段不熟悉,创作受限。当地缺少能够熟练使用新媒体技术的人才。
穆李村为曹州面塑之起源,传承人年龄普遍较大,穆李村本地及其附近传承人年龄普遍在50岁及以上。由调查可知,菏泽市穆李村、桥李村等地老派传承人平时会无偿教授学龄儿童面塑技艺,但学习面塑的青年力量较为薄弱。该年龄段传承人对于互联网、新媒体等不甚了解,存在数字鸿沟问题,难以独自运营个人的新媒体账号。
(2)内容难以长期创新
有关非遗传承的内容创作想要创新,可从传承人本身的故事、该项技艺的历史、技艺教程等方面进行创作,这类题材在此前皆有实例。但通过研究可知,这类新媒体作品在后期若进行类似的内容创作则难以吸引新的粉丝,对创意的需求大。
三、新媒体视阈下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互利共生发展模式的形成
(一)行动规划
行动者 | 行动目标 | 行动 |
地方政府 | 保护与传承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增加财政收入 | 开展帮助产业发展的工作;颁布一系列政策、规范,将乡村非遗项目提升到产业发展高度;为乡村非遗向外推广创造发展机会 |
非遗传承人 | 保护与传承非遗技艺;宣传非遗产业;增加经济收入 | 制作更多有价值的作品;创新传播内容,提升创作水平 |
新媒体平台 | 保护非遗文化;扩大非遗影响力;增加收益 | 开展保护传承非遗的项目;为乡村非遗传承人提供培训机会;联系MCN机构打造非遗品牌文化 |
手工艺品购买者 | 追求产品体验;了解该非遗产品 | 购买产品,向外传播乡村形象 |
互联网电商与实体店 | 扩大影响力;创造资金收益 | 代售乡村产品与非遗作品 |
乡村文化环境 | 逐步振兴 | 提供发展机会 |
(2)主体关系图
(二)模式可行性分析
1.技术可行性
许多新媒体平台有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支持项目,这些项目会提供专业人员前往乡村进行培训;可利用平台优势,将非遗传承人与MCN机构牵线合作,打造非遗大V,形成与乡村形象相关联的形象。
市场可行性
新媒体的受众广泛,优质作品能够得到广泛关注,即形成潜在的用户市场,能够吸引更多人流进行消费。
人才可行性
网络电商的发展能够带动当地青年人才返乡。